铜陵四普新发现文物点线索——铜官区_遗址_冶炼_采矿
发布日期:2025-06-25 22:59    点击次数:108

近日,我市铜官区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基本结束。铜官区共发现约1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线索,其中,古文化遗址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处。现将其中3处重要新发现文物点线索简介如下:

一、曹山冶炼遗址

曹山冶炼遗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西湖镇朝山村曹山组,曹山路东约120米,狮子山高新区南边缘,初步调查遗址分布面积约39787.44平方米,为一处周、汉、唐宋时期的铜矿冶炼遗址。曹山冶炼遗址于上世纪80年代矿冶遗址调查中发现。2023年10—11月为配合新华山矿及周边生态修复项目,委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2024年7月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朝山村区域矿冶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包括曹山冶炼遗址。

根据调查及考古勘探、发掘成果,遗址大致分为炼渣区1、炼渣区2、炼渣区3三个片区。炼渣区1位于遗址西部较高的岗坡地上,面积约9250.07平方米,布置正方向10个10×10米探方,在炼渣堆积内,发现房屋废墟堆积2处、大炉壁残块2块、红烧土沟槽1处、黄土硬面1处、原址炼炉1座、黑灰堆积、红烧土面若干。另外,遗址还出土了建筑碎砖瓦石块、花纹砖、石柱础、陶瓷片、铜片、铜钱等文化遗物,红烧土块、残炉壁、木炭颗粒及大量炼渣(较多含铜炼渣)等冶炼遗物,主体应为唐宋时期,但仍能采集到极少量周代印纹硬陶片。炼渣区2、炼渣区3使用探沟解剖法进行发掘,将长探沟分解成基本2×10米为一个小探沟。炼渣区2有较厚的炼渣堆积层,面积约3278.92平方米;炼渣区3为一处炼渣集中堆积坑,还发现一较大灰坑,主要为汉代黑灰层,出土炼渣、木炭、红烧土块及陶片。

展开剩余75%

曹山冶炼遗址为铜陵朝山村区域众多古铜矿冶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和发掘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古代矿冶考古实物资料。近年来,遗址东侧不远处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矿井、矿坑等探矿采矿遗迹,而矿井和冶炼场的关系可能表现了古代铜矿工业采冶一体的生产方式,对于研究铜陵乃至全国古代矿业生产组织形式、矿冶考古学、“铜都”的历史底蕴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二、笔架山采矿遗址

笔架山采矿遗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铜官山社区笔架山南侧半山腰处,宝山路北130米。经初步调查,遗址包括西北侧(1号采矿区)和东南侧(2号采矿区)两个采矿区,二者相距约180米,总分布面积约21957.94平方米,为周、汉、唐宋时期的大型古代采矿遗址。

1号采矿区采集有周、汉、唐等时期的陶瓷器、石器、铁器标本。其中,周代标本有小方格纹、弦断绳纹等印纹硬陶片;汉代标本为泥质灰陶器底片;唐代标本较多,主要为青釉瓷、酱釉瓷残片,可辨器型有钵。另外,还采集到1件亚腰形石锤、1件铁镐,铁镐锈蚀严重,中间带一穿孔,具体年代不详。2号采矿区采集有少量的周、汉、唐代陶瓷残片;遗址中部东、西两侧各有一人工开凿的缺口,二者相距约20米,其中,东侧缺口两侧有明显火烧痕迹,或为古代开凿的采矿运输通道。

从上述遗存推断,此山在周代既已出现采矿活动,一直延续到汉唐时期,并在唐代进入鼎盛期。笔架山采矿遗址与铜官山采矿遗址交相辉映,与山下露采、罗家村区域的大型铜矿冶炼活动构成了“山上开采、山下冶炼”矿冶模式,共同铸就了“铜官”的辉煌,是皖南古铜矿冶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凤心闸

凤心闸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新城办齐潭社区钟仓河上,S335铜城中路段(朱永路)北240米,是新中国成立后铜陵县重点水利工程之一。1951年10月奠工,1952年4月26日竣工,2024年12月四普中新发现,总占地面积约376.47平方米,目前整体保存较好。

据《管氏宗谱(2006年新修版)》、《池州府志(嘉靖)》、《铜陵县志(乾隆二十二年)》、《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安徽通志稿(民国23年)》等记载,凤心闸可能早在南宋理宗淳佑年间既已存在,后世又分别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等多次维修,目前所存涵闸为解放后建设,位于老凤心闸东侧约300米处,古今水闸结构形制不同。

解放后新建凤心闸原主要由交通桥、翼墙、启闭机、闸门、胸墙、闸墩、护坡、护坦、闸顶防护墙(约1米)等构成。上游中墩隶书阳刻“凤心闸”,左右两侧分别隶书阴刻“东闸”、“西闸”,中间各有一五角星,实为一个涵闸的两个闸孔;下游中墩两侧分别隶书阴刻“一九五一年十月奠工”、“一九五二年四月竣工”。翼墙、两边中墩均用红磨料石,糯米石灰粘合石材,水泥砂浆勾缝,砌筑面料是从江北桐城县枞阳花山采购的花岗岩,石质坚硬、耐风化。闸底板长33米;临河宽18.5米;临湖宽15.5米,闸身高7米,双孔、单孔宽2米,高三米,中墩宽1米,主闸槽一道,予备槽三道。闸上做交通桥,两边栏杆长7.15米,高0.7米。1978年,凤心闸启闭机、闸门拆除,从此具有悠久历史的凤心闸变成了内闸,仅起桥梁作用。

凤心闸历史悠久,几度兴废,充分见证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和水利设施的发展变迁,也彰显了历代铜陵人治水的智慧。解放后新闸的建成对拒江倒灌和排泄内水、减少洪涝灾害、保障区域农田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其用料考究、结构仍较完整,是本地区为数不多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水利设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编辑|胡冰琦

审核|邹帆

来源|铜陵市文物保护中心

发布于:北京市